top of page

老祖宗的鬆筋按摩術~砭術

       砭,(ㄅㄧㄢ) 音bian,產生於新石器中期時代。上古人患病後信手抓一塊石頭在身體上壓、擦、刺、刮,這樣做之後,發現病痛有時竟能緩解。

 

       砭術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當屬《馬王堆帛書》,其中提到用砭石治療癰腫。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關於砭石療法的記述。《內經‧素問‧異法方宜論篇》:「東方之域,其病多癰瘍,其治宜砭石。」書中論述,砭與藥、灸、針和導引4種醫術,完整的組成了中醫學術體系。

 

       馬王堆出土的《脈法》中寫道:「用砭啟脈必如是,癰腫有膿,則稱其大小而為之砭」。脈即是經絡,「以砭啟脈」意思是指在用砭石治療病痛時,人們可能逐步發現和認識了人體穴位與經絡的走向和構成。商周時期,青銅器的出現使得人們在砭石的基礎上創製了金屬針具,《黃帝內經》中專門論述的「九針」及其理論和治療技術就是萌芽於這個時期。可以說,砭石是針和灸的鼻祖,為中醫經絡學說和「九針」的發明奠定了基礎。

 

      《史記》也記載了上古時代一位名叫俞跗的醫生,他不用湯藥而是用砭石刺割治病;春秋時代名醫扁鵲給虢國太子治病的故事;以及西漢文帝時的太醫淳于意,他一生中不僅醫治了許多疑難病症,還培養出一批名醫,這說明砭石在西漢時仍為太醫和名醫間應用,是門堂堂正正的醫術。但是自東漢起,隨著鐵器時代的發展,砭石卻逐漸被「九針」取而代之 ,史書上和醫學典藉上已不大見有砭石的記載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砭石療法在漢、隋之後,雖逐漸從古醫籍中消失,但在民間卻仍有流傳。到了民國時期,還有一本專門論述砭石的小冊子《砭經》出版,作者自稱為孫思邈的後人,其中論述了砭石的三個主要方法:一為點法,稱「點其中而不必刺其體」,是一種不刺破皮膚的點穴方法;二為熨法,「熨其外,而不必灼其膚」,認為砭石的熨法比灸法更加安全,不會灼傷皮膚;三為摩法,即用砭石進行按摩。

 

       本會所推行的“鬆筋按摩”術法,即是結合砭術中的“點、熨、摩”三法,冀望這樣古老的養生智慧得以繼續傳承於日常生活中。

【點法】:以深層筋膜(經筋、經絡)為主要作用區,採揉撥、按壓方式,使頑固筋結崩散、氣血疏通,則全身經絡通暢,精、氣、神能量充足。

【熨法】:以具有遠紅外線能量的專利鬆筋工具為輔助,配合含有“山藥”與“薑”精華的行氣修護乳霜,達到體溫與能量的共振效果,使臟腑細胞自行恢復正常機能,建立一個不生病的身體保健機制。

【摩法】:以推、疏、刮、揉...等按摩方式,全面性的放鬆舒緩緊繃的肌肉,達到“通則不痛”的養生目的。

 

 

砭術鬆筋雖可作為疾病的預防與身體的保健,
但對於已產生的臟腑病症,則必須由各醫院療所進行診治,方不致延誤病情。

 


 

砭術鬆筋的好幫手


 

       人們常藉著雙手或是以隨手可得的工具(動物角、木質、鐵器、玉石...)來進行指壓、油壓、推拿按摩、刮痧等方式來達到紓緩痠痛的目的;但對於施術者而言,這是個相當耗費能量的工作,也容易因為長時間的使用了不合適的工具(或動作),而造成某種程度的職業勞損(如:手指變形);且對於消除深層筋肉組織內的筋結瘀阻,幫助亦不大,甚至因為不當的施力而造成被按摩的部位發炎紅腫,影響到受術者接受鬆筋的意願。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一個合適的好工具,不僅可以幫助受術者減緩不適,也能保護施術者本身。

 

      本會合格鬆筋師所使用的「專利鬆筋棒」,是鄭理事長累積多年鬆筋實務經驗,依照人體工學貼心設計,施術者只需配合身體重力、輕鬆拿握,即可達到深層筋膜的放鬆,能避免施術者的體力勞損及減輕被按摩者的抗拒。

 

其多功能面向的設計,使施術者能依鬆筋部位交互選擇應用,無需頻頻更換不同形狀的工具。

 

       加入遠紅外線陶瓷材料(類砭石能量),能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身體吸收營養、排出廢物,輕鬆達到分解氣阻、筋結組織,快速減緩施術部位的不適。亦能透過簡單的清潔過程,達到自行殺菌功能。(為了衛生考量,建議個人專用工具)

如需購買,請逕洽本會合格鬆筋調理人員。

 


 
社團法人台灣國際鬆筋保健按摩協會
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aiwanese Tendon-Relaxing Massage

 

地址ADD:桃園市中山北路36號(4樓)

電話TEL:(03)339-0200

傳真FAX:(03)339-0205

 

 
  • Facebook App Icon

←點我進入粉絲團

bottom of page